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661篇
  免费   10063篇
  国内免费   5655篇
耳鼻咽喉   742篇
儿科学   1827篇
妇产科学   668篇
基础医学   5832篇
口腔科学   1881篇
临床医学   12119篇
内科学   8492篇
皮肤病学   1415篇
神经病学   1761篇
特种医学   3709篇
外科学   9023篇
综合类   26697篇
现状与发展   25篇
预防医学   11396篇
眼科学   1001篇
药学   11593篇
  131篇
中国医学   9770篇
肿瘤学   4297篇
  2024年   204篇
  2023年   1175篇
  2022年   2925篇
  2021年   3633篇
  2020年   3228篇
  2019年   1691篇
  2018年   1810篇
  2017年   2623篇
  2016年   1888篇
  2015年   3703篇
  2014年   4869篇
  2013年   6099篇
  2012年   9129篇
  2011年   9499篇
  2010年   8700篇
  2009年   7738篇
  2008年   8069篇
  2007年   8027篇
  2006年   6928篇
  2005年   5420篇
  2004年   3857篇
  2003年   3207篇
  2002年   2419篇
  2001年   2361篇
  2000年   1784篇
  1999年   583篇
  1998年   132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正常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区别"自己"和"非己"的能力,对非己抗原能够发生免疫应答,对自身抗原则是处于无应答或微弱应答状态,时刻处于"免疫激活-免疫耐受"的动态平衡状态。然而,如果正常的免疫耐受被打破,将"自己"识别成"非己",处于非正常免疫激活状态的T细胞就会持续迁延的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结果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ADS)的发生。因此,"无效"的免疫识别和免疫应答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的主要致病机制。免疫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作为连接抗原递呈细胞(APC)和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的重要纽带,有研究已经证实,正性免疫共刺激分子的高表达和负性免疫共刺激分子的低表达都会导致自身免疫耐受的缺陷,进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依据中医药"纠偏","扶正"的治疗特色。本文通过对4种典型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则是以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为代表;器官特异性则是以多发性硬化症(MS)和Ⅰ型糖尿病(T1DM)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依赖于这4种疾病发病过程中免疫共刺激分子对免疫识别与免疫应答的重要影响,并且依托于中医药对自身免疫平衡调节的作用,结合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免疫共刺激分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探寻不同的免疫共刺激分子在不同的自身免疫病中的共性,并初探中药以PD1-PDL1为药物靶点治疗自身免疫病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2.
Baastrup病,又名吻合棘病(kissing spine),最早于1933年由丹麦放射科医生Baastrup发现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是一种相邻棘突附着面及其间软组织发生病理改变的疾病[1]。本病通常累及腰椎,颈椎Baastrup病也有少数报道[2-3],最常见于L4~5节段[4-6],临床上常表现为下腰痛[7-9],是由于腰椎相邻棘突不断接近并撞击而导致,疼痛常与体位变化相关,在脊柱伸展时加剧,屈曲时可缓解[10],临床上可通过触诊相应的棘突间隙而引起疼痛。  相似文献   
83.
丹溪学派通过其医著被《东医宝鉴》引用而对朝鲜医学产生了既深且广的影响。研究发现,《东医宝鉴》引用丹溪学派医著有14种2900多次,遍及内景、外形、杂病、汤液、针灸各篇。具体引用情况包括引文与原文内容相同,多为中医理论;引文与原文内容基本相同;剪裁编辑,调整次序;删除、补充内容,后三者多为临床诊治;佚文;间接引用朱丹溪或丹溪学派医著。朱丹溪提出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创用的大补阴丸、越鞠丸等核心学说和主要经验,已经被17世纪的朝鲜医学所接纳,并呈现出本土化朝向。  相似文献   
84.
85.
86.
目的: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及治疗存在很大的异质性,在治疗方面特别强调个体化治疗,本文主要总结成年女性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基于肝脾两脏的生理、病理及成年女性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深入分析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结果:女性成年特应性皮炎患者常肝脾同病,肝郁脾虚湿蕴和肝郁脾虚血弱是成年女性特应性皮炎的常见证型,临床可采用疏肝健脾祛湿法和疏肝健脾养血法进行治疗。典型病例中采用肝脾同调法不但可以改善患者的皮疹,也可有效缓解瘙痒和不良情绪。结论:肝脾同调法是治疗成年女性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7.
目的考察仙鹤草不同提取部位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醋酸扭体法、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磷酸组胺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实验,探讨仙鹤草醇提取部位、仙鹤草正丁醇提取部位、仙鹤草乙酸乙酯提取部位的抗炎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仙鹤草醇提取部位、正丁醇提取部位能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P<0.05、P<0.05)、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P<0.05、P<0.05),能够降低磷酸组胺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P<0.05、P<0.05)。结论仙鹤草具有明显的抗急性炎症的作用,其活性主要集中于正丁醇提取部位。  相似文献   
88.
朱羿  吴燕萍  张海霞 《新中医》2020,52(22):135-137
目的:探究改良体位和中医护理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治疗妇科肿瘤患者满意率及依从性的影响情况。方法:将 85 例 PICC 置管治疗妇科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2 组,对照组 42 例予以 PICC 置管治疗常规护理;观察组 43 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改良体位和中医护理。对比 2 组患者护理后护理质量、满意率、依从性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后,人员素质、病情观察、健康指导、服务态度、服务项目以及护理满意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在遵医嘱用药、注意饮食、合理运动、自我检测方面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体位联合中医护理可以有效提高 PICC 置管治疗妇科肿瘤患者的满意率和依从性,降低 PICC 置管治疗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改良俯卧位对俯卧位通气(PPV)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该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行PPV的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进行PPV,实验组采用改良俯卧位进行PPV。比较两组患者PPV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俯卧位前和俯卧位后12 h的氧合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俯卧位后12 h的氧合指数均较各组俯卧位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气管插管脱出、血流动力学显著波动、误吸和面部水肿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皮肤压疮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俯卧位对PPV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影响,但可以降低皮肤压疮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汤治疗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2例痰瘀阻络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活血通络汤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82.50%(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NIHSS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和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而BI评分显著上升,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和NIHSS评分下降和BI评分上升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及血浆黏度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活血通络汤可提高痰瘀阻络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其症状体征、神经功能及血液状态,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